首页

免费踩踏区冰时代

时间:2025-05-29 20:09:50 作者:中国郭守敬望远镜发现锕系元素增丰星 揭示“银河系考古”新线索 浏览量:19839

  中新网绍兴11月19日电 题:浙江榧农守护千年香榧林:“古树也回馈着我们”

  作者 项菁 吴坚

  将上山劳作的解放鞋换成锃亮的皮鞋,把贴身的汗衫换成笔挺的西装……来自浙江绍兴柯桥区稽东镇占岙村的62岁榧农黄天明从没想到,有一天他能站上联合国的讲台,向世界分享他和香榧树的故事。

  正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上,黄天明操着地方口音、亮相“中国角”会议,分享保护香榧林的经验。小小的香榧树,蕴含了怎样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实践?

  生长在绍兴会稽山一带的香榧树,是世界上稀有的经济树种。从栽种到结果耗时数十年,有“爷爷种树、孙子摘果”之说。2013年,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活了千年仍结果。正是漫长的生长周期,才衍生出一代代榧农与古树相互滋养、和谐共生的佳话。

黄天明查看香榧树。柯桥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2000多年前,占岙人就开始种榧树、食香榧、卖香榧。”黄天明受访时说,占岙村作为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核心区之一,现有香榧2500余亩,百年树龄以上香榧4600多株,其中千年树龄以上22株,最老的一株有1570岁。

  据黄天明介绍,一年365天,他有200多天都在香榧林,除草、施肥、修剪,守护古树成长。如今在占岙村,六代人在守护香榧,年龄最大的已有97岁。

  黄天明还清楚记得2000年夏天,台风突袭小山村,为了保护香榧林,他和村民们在风雨中抗争了一夜,得了重感冒。当时只有13岁的女儿在日记中写道:“我很震撼,榧树在爸爸的心中跟孩子一样重要,我以后也会好好守护它们。”

  “对香榧要像呵护孩子一样”,已经成为当地榧农的世代遵循。

  近些年,古老香榧树也有了新气象。常年干果产量七八万公斤,不少爱心人士认养千年古树,香榧精油、香榧巧克力频频出圈,香榧林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研学和参观……在当地,人与古树实现了和谐共处、双向奔赴。

  榧农世代守护千年香榧林,正是浙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在浙江,保护古树名木的精彩故事遍地开花。

  数据显示,浙江现存古树名木27.5万株,古树群3637个,数量居全国前列,其中香榧树占了8.3万株。为守护丰富的古树名木资源,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浙江省古树名木保护办法》等制度规范,同时依托数字化手段,开发应用“古树名木资源信息监管平台”,多元化保护绿色生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如黄天明在发言时所说:“中国古话说,树木成材要10年,而保护自然的理念需要百年坚守。我们守护古树,古树也回馈着我们。它们的回馈,不仅是绿水青山,还赐予我们金山银山,更是越来越有盼头的幸福生活。”(完)

【编辑:付子豪】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广电总局要求加强对“霸总”微短剧管理:不以“霸总”之类的字眼作为片名吸睛引流

花旗集团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余向荣表示,2023年,中国经济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实现5.2%的增速,国内生产总值规模超过126万亿元,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也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余向荣认为,产业升级红利的持续释放将继续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广西岑溪夏茶采收忙 “新茶勃发”助力乡村振兴

7月12日,两岸青年共祭轩辕黄帝大典活动在浙江丽水缙云县仙都黄帝祠宇举行。来自第七届海峡两岸青年发展论坛600余位嘉宾和青年代表汇聚于此,同拜轩辕黄帝,振奋民族精神。

“人机分离”提升作业效率

生命是一场长久的修行,然而选择却往往只在一念之间,有人犹豫迷失,也有人清澈坚定。武汉理工大学2023级研究生杨胜在地铁站救人耽误考试,网友热评“他在另一个考场拿了满分”;安徽蚌埠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医生刘旸,在考研政治考试中为一名晕倒的考生急救,自己则与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她说:“如果再发生一次,我还会选择救人。”有人呼吁破格录取救人的考生,事实上,汶川、玉树地震中的多名“小英雄”,就曾有被清华北大等高校破格保送的先例。

中国垒球队不敌日本队获银牌

时值暑期,江南一带炎热的天气并没有阻挡人们逛公园的脚步。“我经常到城市公园边散步边听歌,放松心情。夏天气温高,我会选择在日落时分去走一走。”尽管在绍兴生活了20多年,张婧懿仍然觉得每次逛公园都有新的惊喜。

财政部:今年中央财政已下达就业补助资金667亿元

1977年,西藏昌都县城东南方向大约12公里远的卡若村正扩建一座水泥厂,工人们挖地基时意外挖出了一些破碎的陶片、石片、玉石,有的形状还比较精致,但又不像是老百姓平日里用的生活器具。巧的是,有天晚上水泥厂给大家放了一部有关出土文物的电影。工人们发现,电影里的部分文物跟他们从工地上挖出来的东西很像。于是,几位好奇的工人小心翼翼地把这些挖出来的东西包好。第二天一早,就搭车直奔昌都市文化局去了。这一发现很快就得到了西藏自治区和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自此,澜沧江边这个名叫“卡若”的小村庄瞬间出名了。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